華美族移民文學獎(散文)

散文評審老師總評

趙淑敏老師:(台灣中興文藝散文獎、國家文藝小說獎得主。曾任教於台北東吳大學、政大、輔仁、實踐大學等校,著有散文集和小說二十餘部、學術專書論文十數種。)

     此次的徵文比賽所定的書寫主調,是為這場橫跨三個年度受全球新冠病毒疫災肆虐的紀實散文,承載了文學與華美族歷史的雙重蘊涵,因此對現實的感應與述訴亦必須要浸溶在文學的面貌與肌里內。將這段慘痛的美洲大地華美族與天爭生存權的對抗奮戰記錄留在史冊中。

     李叔同曾借唐人言訓勉教化他從事文學與藝術的門弟子應有的境界,於揮灑如椽彩筆時,應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以作家們創作此類散文時,其內蘊、氣韻、質素優先於形式、詞藻、文句的華艷;其實那些漂亮的修辭技法本應該是成熟表現表達的基本功。

    來稿的水準令人欣喜,除極少數幾篇尚不知散文屬何型為何物,總體成績很整齊,也都有相當的文字功力。少數在結構、剪裁方面上再多一點關注,當會使文篇更符合審美的要求。

   文篇總體而觀沒有瑕疵是很重要的,當然是希望”白璧無瑕,不出芒刺”, 但因電腦機器與軟體轉換出的「笑話」不算錯;真正的筆誤也可以諒解,但文義的整飭無瑕是修辭水平水準的表現,可以借用但不可錯用。筆觸及處,屬突出的營新創造,會讓受命賞析的「資深讀者」額手稱慶歡欣喜悅( 無論在命題、文字、技法、人文藝術巧思與意境的營造展現皆然 )。

    想提示的,凡徵引他人語,引號以內必為該作者的原文,不可隨意揣測、臆忖、錯植、不以為意,不管他說得對與錯。是對作者必有的尊重,也是為文的約定俗成的章法和行規。

王渝老師:(名詩人、作家、資深報刊副刊主編,著有多本詩集、散文和隨筆集。)

     這次評審,暢閱數十篇散文,對我而言像一次疫情之旅。那是一場前所未有,非常奇妙的旅行。我不僅漫步於人、事、景的世界,還走進了屬於各式各樣的心靈境界。最令我不安的是,還有許多好作品不得不割愛。例如《張三爺問天》中寫道,男同事久不見面,電話裡胡扯一通後,他問道:“為何不能簡單地說一聲,我想你了?”這一問有多麼深的感受啊!有對習俗的抗議;有對愛的直白的需求等等。如此別緻敏銳幽默的書寫呈現在其他許多作品中如《鬍鬚之隨想》、《紐約至暗時刻》、《活著真好》和《抗疫蜜糖》等等。

周勻之老師:(名記者、作家、報刊主編。曾派駐在台北、非洲、香港和紐約工作近半個世紀,著有多本論著與譯著。)

     細讀各篇鴻文,都體現了對生命的熱愛,在如此重大的「災情」中,非但沒有任何抱怨,而且還充滿了對親人、友人、同事的關切和互助。更可貴的是,每位作者,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在疫情的恐懼氣氛籠罩和生活條件大受侷限的不便中,都能想方設法對工作和居家作最好的安排,甚至自修。再長的隧道,總有盡頭,希望疫情早日過去,大家再相聚切磋。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