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僑界熱烈歡迎《文訊》封德屏社長一行 並賀 鼎公發表新著
石文珊、李秀臻/整理、報導


三月三十日(週日),春分時節,惠風和暢,紐約僑界於法拉盛的新木蘭餐廳舉行盛大午宴,歡迎台灣《文訊》雜誌社封德屏社長一行蒞臨大蘋果,並賀國寶級作家王鼎鈞發表新著。本活動由華僑協會總會紐約分會主辦,世界日報、紐約華文作家協會、九九讀書會、世台聯合基金會、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協辦,150多位貴賓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餐會由主持經驗豐富的陳鐵輝先生開場。首先邀請華僑協會總會紐約分會會長、聖若望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李又寧致詞。李教授說:「謹代表籌備小組及贊助者向今天的榮譽貴賓—《文訊》封德屏社長、吳穎萍主任、楊宗翰教授,以及我們社區最敬愛的 鼎公伉儷,獻上熱忱的歡迎和敬禮。」
她引用學術威望卓著的瑞典籍語言學家—馬悅然教授 (Göran David Malmqvist, 1924-2019) 的話: 「世界上絕沒有另一種語文的生命力能跟漢語文相比。」「此話不差。漢語文至少有5000年以上歷史,而且一直活用發展至今。現今,全世界使用漢語文的人數,大約為11億8千萬人。可以預期,漢語文的生命力也將繼續增長,遍地開花,萬紫千紅總是春,億億年。」

德高望重的李又寧教授,辭簡義深,獲得賓客們熱烈掌聲。
今年由台灣《文訊》、爾雅合作為鼎公出版的《江河旋律》、及《四手聯彈》(王鼎鈞、程奇逢合集)繁體版新書,在二月份的台北國際書展中大放異彩。主持人邀請百歲鼎公致詞時,歡呼與掌聲四起,鼎公在女兒詩雅的陪同下走向台前,精神矍鑠,一面拿著手機看稿,一面中氣十足地對著賓客們說話。鼎公幽默地說,封社長人未到,卻早已在紐約僑社颳起一陣風了,因為她是風雲人物。鼎公稱讚封社長經營多元的文化事業,有說不完的建樹。「這些年與《文訊》有來往,這個單位有效率、也有溫度,兩全其美者並不多見。」「《文訊》能有這個風格,是由於封社長是個有魅力的領導人。她的氣質、性格、修養,從她工作團隊的言語和雜誌中顯現出來,不一定要看到她本人,隔著太平洋我也能夠有感受。」「今天封社長這一陣風吹過,我希望她的風格能在我們大紐約的社團裡留下種子。」鼎公並不忘為封社長的基金會說話:希望紐約有錢的人在今天的宴會裡找到了能替他花錢的人,這將是天作之合。

鼎公接著說:「至於作家呢,我很明白自己的位置,我這本書叫《江河旋律》,文學好比一條河,上游是教育,下游是出版,作家是『跑碼頭賣藝』,結十方因緣。」「今天的文學宴會嘉賓滿座,由教育家發起,出版家集其大成,好像為這條河畫了一個地圖,很好,這一道風景很好看。我們不負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廢江河萬古流!」
鼎公妙語連連,不僅感動在場每位賓客,也獲得滿堂彩。
隨後上台祝賀的貴賓包括:駐紐約經文處台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華僑文教中心副主任王鈺淇、世台聯合基金會董事長陳秋貴、紐約中華公所前主席、亦是封德屏社長好友的于金山、及世界日報總管理處總經理張漢昇等。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李志強大使因另有公務無法前來,但他和夫人不久前已在曼哈頓接待鼎公與夫人王棣華,共進午餐,暢談人生哲學、處世之道、交流文學看法,李大使還將文化部長李遠從台灣寄來的著作轉贈鼎公。這是鼎公自疫情後第一次到曼哈頓造訪,深具意義。

宴會中段時間,封德屏社長及楊宗翰教授分別給予演說。封社長以2025台北國際書展「文學專門店」鼎公篇展開,強調此次出版鼎公的鴻著《江河旋律》及《四手聯彈》(與程奇逢合集)是她爭取到的,後獲爾雅出版社的合作。在她策畫下,《文訊》二、三月號推出鼎公特輯、並在台北國際書展有系列講座,受到廣大的關注與歡迎。包括賴清德總統、文化部長李遠、台北市長蔣萬安、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等人都蒞臨《文訊》展位與購書。銷售成績衝天。
封社長介紹創刊逾四十年的《文訊》說,《文訊》以「記錄台灣文壇訊息報導、評論作家作品文化場域動態」為職志,42年來已發行473期。2003年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成立,推動文學研究、文壇交流、展演活動、雜誌出版、數位平台等,2011年承接紀州庵文學森林之經營,使成為台北第一個文學館舍,累積活動場次超過5000場;2018《文訊》正式對外開放收藏豐富的文藝資料研究中心,2027年將承接台北文學館的營運,更是另一個里程碑。《文訊》的變與不變,都為了讓文學牽引更多的靈魂、實踐文學理想、以及迎接挑戰與轉機。

楊宗翰教授以「《文訊》的華文文學視野」為題,進一步介紹了從1983年7月1日創辦迄今,《文訊》如何致力於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試圖呈現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每期製作的「藝文采風」與逐月記載的「文學記事」,為台灣文學留下史料;觸角並延伸至世界華文文學,請各地特派員觀察記錄一則則「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還有以「專題企畫」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尤其重視華文文學在各國各地之發展,追蹤其變貌。兩位貴賓演講,配合簡報播放,讓大家感到獲益非淺,報以熱烈掌聲。
與鼎公合著《四手聯彈》一書的作家程奇逢,也向大家分享前往台北國際書展的見聞,他說此行不僅親身感受到鼎公著作所受到的推崇與熱愛、結識許多作家文友、也看到台灣出版界的生氣蓬勃,非常有收穫。
本次盛會貴賓雲集,紐約地區文學團體的作家、文友超過出席人數一大半。鼎公夫婦的千金詩雅、幼子又揚分從夏威夷、新加坡回來、詩人瘂弦的兩位女兒景萍、景縈從溫哥華前來、畫家李山的女兒李十犁等等都與鼎公同桌。席中鼎公與夫人王棣華親切地逐桌敬酒、寒暄。主辦單位準備了切蛋糕和拍照等熱鬧儀式,現場也提供有作者簽名的《江河旋律》和《四手聯彈》新書,一片喜氣洋洋,活動在賓主盡歡中圓滿結束。
【後記】

封德屏社長不但身為多次得獎的文學作家,也是台灣最具經驗的編輯和出版人之一。四十餘年來她參與《文訊》雜誌,也曾帶領它挺過最艱困的時期,並且轉型成為更具前瞻性、與時代更加接軌的文創品。封博士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已經二十多年,她也是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和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文訊》成為深耕台灣文學的重鎮——優化的平面雜誌,設立文藝資訊中心、世界華文對話交流中心、數位化跨領域平臺,並開發了「紀州庵文學森林」策展等,舉辦了數千場活動,為文學的多角化、跨領域經營,走出一條獨特而創意的路徑。可以說在封德屏社長的領導下,今日的《文訊》肩負了同步記錄文藝歷史的任務,守護純文學創作,並為台灣讀者提供了一個能夠輕鬆汲取文學養份的文化創意空間。
楊宗翰教授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台灣詩學學刊》主編。他同時是詩人、學者、編輯,也是文學史家。著作等身,實至名歸。著有詩集、文集、多部論集,並編輯或合編若干部重要合集。
另一位同行者而來的是吳穎萍女士, 現任《文訊》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主任。曾參與多項台灣文學研究的資料 編目和數位化收存計劃,將台灣文學史中從戰後到當代一一保存,並協助建置「文訊知識庫」,並多次擔任專案執行編輯。可以說她是封德屏社長團隊裡不可或缺的幹將之一!

僑界和文壇稱之為鼎公的作家王鼎鈞先生,寫作時間超過一甲子,是全球華文文壇泰斗。早在靑年时代即結下文學因緣,然而在戰火紛飛時身為流亡學生,一刻無法安頓生活。1949年輾轉來到台灣後,進入中國廣播公司工作,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在1950、60年代獲得文學獎,寫出著名的「人生三書」,包括《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等,影響了幾代台灣學子。1978年移居來美後,進入另一創作高峰,完成一系列散文代表作,逐步形成「大散文」氣象,在古稀之齡,成就發力之作,出版多部散文集、文學評論集。他著名的「作文四書」,普及語文和寫作,影響了台灣多代學子和文學愛好者。此外,他從1990年代開始回憶錄寫作,歷時17年,完成「回憶四書」—《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和《文學江湖》四部曲,融入個人畢生記憶,反映國族的苦難與政治嚴峻的氛圍,兼具史詩級的文學造詣及歷史價値,被視為其扛鼎之作。鼎公一生獲獎無數,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文藝獎章文藝評論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等,不一而足。他的寫作凝聚了一代人的良知和洞見,以文學淑世,以文學傳薪,以文學抒情。疫情期間,鼎公仍創作不輟,曾出版了簡體版的《江河旋律》自選集、《四手聯彈》(與程奇逢合著)等等,是一位百歲老人不捨心力貢獻華文文學之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