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簡介

作協成立三十年感言 / 趙淑俠

      (照片/趙淑俠提供)

(1991年3月16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在巴黎成立大會,前排坐者:右二王鎮國、右五梅新、右六瘂弦、右八成之凡、右九趙淑俠)

      熟識我的朋友和一般讀過我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我原住在歐洲瑞士,是從那邊過來的一個會員。

      三十年前,當葉廣海,周勻之,魏碧洲,等幾位在紐約為成立「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奔波時,我正在歐洲帶著幾位文友,熱心的籌組「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組織「歐華作協」的起原,是因我一九八幾年回台灣,見到亞洲華文作協秘書長符兆祥,他對我說,擬以亞華作協為基礎,發展擴建成為一個世界性華文文學組織。並非常坦誠的說,需要我的幫助。

      其實我早就覺得人文薈萃的歐洲,需要有個華文寫作組織。而符兆祥所說的宗旨,是要把全世界的華文作家聯合起來,不談政治,不談宗教和種族,只談文學文藝以文會友,使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個角落得以發揚等等,與我所想的十分相近。於是我我便答應他篤誠合作:先創建「歐華作協」「北美作協」,再組織包括七大洲在內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

(1992世華成立,當時歐華會長趙淑俠與副總統李元簇、世華會長黃石城交談。)

      歐洲、北美兩處的文友,很被美麗的遠景吸引,都非常投入的做建會工作。除了建自己的會之外,也為建立世華作協努力,我為此還特別回了次台灣,記得符兆祥曾召開座談會,參與者約十來人,事隔多年,只還記得其中有北美的吳玲瑤,其他的都無印象了。

      1991年3月16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終於誕生。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文文學組織。創會會員64人。承會中兄弟姐妹們的厚愛,推舉我為會長,於是我便成了「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創會會長」。

      歐華作協成立時,符兆祥和那時的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先生,中央日報報副刊主編梅新先生,遠從臺北光臨,專程來做嘉賓。這一天,在巴黎出版的「歐洲日報」和台北出版的「聯合報」,都為歐華的成立,以整版的篇幅出了專刊。

      在我籌組歐華作協的同時,美國的文友正在緊鑼密鼓的組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緊接著,同年5月4日,「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在紐約宣佈成立。

      北美和歐洲兩會屬於同根,建會時間相近,兩會來往向來密切。1991年深秋,北美華文作協成立的當年,就邀我來紐約演講,使我有機會認識夏志清、周勻之等文友。接著周勻之也受歐華作協之邀,參加在漢堡舉辦的三屆年會。馬克任會長曾受邀出席在瑞士,和維也納召開的歐華年會。直到如今,吳宗錦會長曾數度帶團到歐洲去出席歐華的年會。

(1993年在新加坡,左起楊玲、郭鳳西、麥勝梅、趙淑俠、柯國淳、余心樂、王雙秀。)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於1992年11月22日至25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盛大舉行大會,那時南美洲、澳洲、非洲的華文作協也相繼成立了。這個包括世界七大洲的世界華文組織,便已然成形。

      世華成立大會共出席代表四百餘人。當時的氣候很冷,但我們這群來自全球各地的寫作人的心是熱的。我們的會員絕大多數長居在國外,平日各自在僑居國默默耕耘,堅持寫作,多少都有些寂寞和懷鄉情緒。在屬於自己的會社裡,以文會友,相互切磋,自然感到幸福,溫暖。

       世華成立以後,大家都謹守規則,各會之間保持友好往還。原則上每兩年,由總會召集一次包括整個七大洲在內的「世華大會」。曾在新加坡、台北、洛杉磯、澳門、高雄、吉隆坡等地舉行。

(1996年德國漢堡年會,世界華文作協總會長黃石城〔右三〕與部份會員合影)

      整整二十一個年頭,舉行了九屆世華大會,每次大會我必出席,善盡該盡的責任。但從第十屆香港的會開始,我因健康關係而缺席了。從那以後便沒再出席過世華大會。

      初始的那些年,是世華的黃金期。會長黃石城先生,雖非文化界人士,但他無黨無派,與各方面關係良好,尊重寫作人。開始時的幾次年會,經費彷彿很充足,每次會期三四天不等。開會期間數百代表的食宿開支,全由會方負擔,

       此外,全球七大洲,每洲兩年一次的「洲際雙年會」,黃石城會長和秘書長符兆祥必然帶著贊助的經費前來助陣。開始的那些年,世華發展得水順風和,但後來逐漸艱難,至黃會長離去,我們感到求告無門時,是星雲大師伸出援手,要我們兩百數十人,到佛光山去開會,由他全面支持。所以,2011年,我們是先到廣州暨南大學,與大陸文學界,開「共享文學時空」文學研討會後,再飛高雄佛光山開世華第八屆大會。並恭請星雲大師,出任世華作家大會的名譽會長。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華人的海外移民潮就沒斷過,世界七大洲都有華人足跡,其中最被喜愛的移植目標是美國,如今在美國的華人移民多已在這塊土地上扎根定居,成就事業,甚至參政,儼然已成為美國的一個新的族群。    

(北美大會中,趙淑俠與夏志清、白先勇,施叔青、張彰華合影)

      文化是跟著人群走的,隨著移民的遷入,華文文字也以文學的姿態,飄洋過海,在世界各洲開彊拓士,由六十年前「留學生文學」,隨著大環境的轉換波動,從未停頓的走到了今天,成了目前這樣的「移民文學」。

    「移民文學」的表現是亮眼的,世華總計共三千餘名會員,知名或未知名的,都沒丟棄他們的創作之筆。譬如歐華作協的會員,幾乎每人都出版了各人專著,但他們還設立了一個歐華文庫,至今已出版了十四本會員作品選集。又譬如紐約華文作協,曾出版過「文薈月報」,還出版三本會員選集,不久前辦過「華美族移民文學獎」,辦得非常成功。紐約華文作協只是北美二十幾個分會中的一個,竟做了這許多事,是很令人喜悅的。

       文學展現的是人間百態,文學也是表現一個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語言。一個文學團體走了三十年,時間不算短,也不是很容易。我們中不乏年輕的寫作者,當然他們會越來越成熟,越穩健的走下去。另一個三十年等著他們來迎接。

(趙淑俠,生於北平。1949年隨父母到台灣,60年赴歐洲,原任美術設計師,70年代開始專業寫作。著長短篇小說和散文作品四十種,計五百萬字。另有三本德語著作。長篇小說《賽金花》及《落第》拍成電視連續劇。80年獲台灣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獎,91年獲中山文藝小說創作獎。200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1991在法國巴黎創辦「歐洲華文作家協會」。2002年到2006年為「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副會長,會長。目前為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榮譽副會長。)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