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 ─ 會友文集(五)徵稿

主題:此心安處是吾鄉 ── 定居大紐約區有感

各位會友好!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
本會的第五冊會員文集即日起開始徵稿。

本會上一冊文集《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記錄了新冠肺炎對生活在大紐約區華人的影響和感悟,獲得廣泛的共鳴。這一集期待大家抒寫安家紐約的經歷和境遇。蘇東坡詞曰:「此心安處是吾鄉」,白居易亦有詩云:「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古人強調了「心安」乃扎根異鄉的積極態度,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心安」同時表現了取得的一種的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把新鄉過得更勝原鄉。我們從各地不約而同走進了大蘋果的懷抱,無論是移民、求職、教育或食衣住行的趣味心得,甚至私房景點、文化底蘊、社團活動、退休生涯,都在這個範疇裡,請分享你的故事,盼不吝賜稿。

文體仍限於紀實散文,記述您親身經歷的事件。每篇文章以三千字左右為原則,另附兩百字以內的自我簡介與近照一張。如已發表過的舊作,請註明原發表處和日期,並關注是否有版權問題。

截稿時間是2023年11月30日。請作者以繁體字的電子稿 (Word檔),傳到本會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注意,此徵文僅限本會會員或特別邀稿。

最後提醒各位,本作協的宗旨是不張揚政治派系、不鼓吹種族成見,或推廣宗教教義。也不希望作品有抄襲、吹捧、或人身攻訐的內容 。如有需要,經編輯與作者商榷後有刪改潤飾之權。

祝 撰安!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 第五冊會員文集編輯小組  鄭啟恭、石文珊、張鴻運 敬上 

會友文集四《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出版

《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是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第四部合集,由四十多位作家記述兩年來新冠肺炎肆虐紐約地區的體驗和生態。由台北秀威出版社編印出版,已在博客來、金石堂、誠品線上、秀威等各大網路平台上架。(編按:本會在11/6假紐約華僑文教中心舉辦新書發表會,氣氛熱絡,活動圓滿順利。以下有會員蘇彩菁的精彩報導,以及編者石文珊教授的講話全文。)

本書的各篇散文作品依題材分五大類,包含:捕捉疫情動態的「紀實與日誌」;寫真醫護人員在生死線上搶救的「抗疫與療護」;追思疫中過世的親友的「哀歌輕輕唱」;微解封下尋幽訪勝的「疫中尋逸趣」;和抒發疫中禁閉的心境的「隔離相思慕」。

主編為石文珊教授、李秀臻。編輯顧問為趙淑敏教授、陳九。黎庭月協助校對。作家有(按目錄排列):趙淑敏、陳漱意、南希、邱辛曄、李曄、唐簡、應帆、蕭康民、王劭文、李又寧、顧月華、曾慧燕、陳均怡、蘇彩菁、潘為湘、梓櫻、王芳枝、吳麗瓊、趙淑俠、陳九、石文珊、黎庭月、蕭黛西、鄭衣音、麥子、馬慕玲、巫本添、王渝、劉墉、梅振才、周勻之、李玉鳳、周興立、李秀臻、章緣、趙俊邁、劉馨蔓、海云、賀婉青、霏飛、趙洛薇、黃天英。

紐華作家們在不可逆的磨難之下,從內心深處發出對人生、對疫情的叩問、儁思和縈懷,共同撰寫一本屬於紐約的記疫書,期盼觸發各地讀者的共鳴,同享海外華文創作的成果。

訂購《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可電郵紐約華文作家協會[email protected] 或上網: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8518?sloc=main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8390003141/?zone=book&lid=search&actid=WISE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2352682193694006

秀威書店
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36165

《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新書發表會邊場記

/蘇彩菁

前排由右至左:會長鄭啟恭、劉馨蔓、林威廷副主任、趙淑俠、趙淑敏、顧月華、梓櫻;後排從右至左:陳金蘭、蕭康民、馬慕玲、蕭黛西、趙洛薇、唐風、周勻之、潘為湘、梅振才、應帆、黃天英、麥子、蘇彩菁、石文珊、李秀臻、吳麗瓊、鄭向元。

    十一月六日,立冬前一日,秋季豐收歸藏的季節。這天風和日麗,溫暖宜人的午後,紐約華文作家協會在紐約華僑文教中心舉辦《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新書發表會,會員們歡聚一堂慶祝作協的豐收。

    活動由鄭啟恭會長主持,她代表協會致贈文教中心新書,由副主任林威廷代領。

主編石文珊教授講述了本冊的來龍去脈。她說,因「捕捉行進中的歷史」的啟示,疫情一年多後,協會決定出一本合集。將遭受嚴峻疫情打擊下的紐約,以個人的遭遇,故事,多元化的視角,將這段經歷用文學的表現手法,白紙黑字印出來,做一本能拿在手上的實體書,確切承受這個疫情的重量。

    會友們踴躍投稿,四十二篇入選。這本傷痕之作,也是療癒之作誕生問世。

     久聞石教授大名,卻是第一次見面。她娟秀的面貌,輕聲細語娓娓訴說艱辛的編輯過程。她深入細讀每篇文章,與每位作者在文章中交心。誠懇地表達她的讀後感受。她嬌小纖細的身軀,卻散發著強大磁埸及正能量感染了全場。

    結尾提及:「回家給我那102歲的父親獻寶,他花了三天看完全書,給我一張單子,上面列出了他找到的一些錯別字」。 高齡老父細讀寶貝女兒編輯的文集,細心地指正錯誤,父愛如山,多麼溫馨感人的畫面啊!

    溫文爾雅,台風穩健的前會長李秀臻,道出對石文珊教授辛苦主編的感謝,同時也感激趙淑敏教授和陳九老師擔任編輯顧問,提供許多寶貴意見;黎庭月再度協助校對,熱心盡責。紐約作協的會友們,用文學的筆、及真誠炙熱的心,把在疫情期間所經歷的方方面面寫下來,匯聚成冊,頗具意義與紀念性。

     會員們紛紛踴躍訂購,支持新文集。名作家王鼎鈞先生夫婦、李又寧教授也早已購書支持,會員蕭康民蕭黛西夫婦、蘇彩菁、鄭衣音、李玉鳳、潘為湘、王芳枝、石文珊、李秀臻等等購買十本以上的數量,周興立博士也訂購了二十本,像過去一樣把文集放在法拉盛市鎮廳的禮品店展售,為大家推廣好書。

    趙淑敏教授在台上精神奕奕,聲音宏亮,一如既往不遺餘力地提攜鼓勵後輩。 她不辭辛勞,每日扶案,細讀每篇文章至少三遍。她以六十多年寫作及出書經驗,深知編輯的不易,讚揚主編在繁重教學工作之餘,犧牲自己寶貴時間,完成這本書。

   接著是作者交流時間,大家分享疫情期間的經歷,感受及寫作動機。

  《一個平常的周日的日常和非常》作者,應帆首先登場。應帆以他獨家招牌,爽朗開懷的笑聲上埸,他的好心情,頓時炒熱了全埸輕鬆氣氛。

    他感謝主編的辛勞,讚嘆秀威出版社封面設計的「又秀又威」。認為本集是集體的記憶及反思!他也向大家透露他的新詩集─《我終於失去了迷路的自由》即將問世的好消息。

    馬慕玲會友表示,從小喜歡看書,先生是作協資深會員游智洋,他在世時,她常陪伴參加作協活動,認識了許多文友,受到文友們及先生的鼓勵,努力增加知識,提高文學水平。居家抗疫期間,讀書寫作,多篇文章均獲世界日報上下古今、家園版刊登。對自己寫作能力,信心大增。並將對故友海𠥹的思念付諸文章。華髪之年的慕玲,言辭誠懇,赤子之心自然流露,令人尊重。

    當天獲頒海外華文著述獎文藝創作小說類佳作獎的劉馨蔓,分享時說,因疫情與丈夫分隔異地,丈夫獨自受困於陰暗四方水泥牆中,孤獨,無望,長久空間的隔離,晝夜難分的混亂,加上親友不幸染疫身亡,社會失序,恐慌症找上了他。

    馨蔓提及她先生常說,在苦難時,才可看到誰是勇者。先生成了弱者,體弱多病的她,成了強者。她從疫情中深切的體驗到:苦難時,可以悲傷,可以哭,但也可以笑著面對。

    梓櫻亦前來領取海外華文著述獎學術論著的「社會人文科學類」第三名獎狀及獎章。身著黑色,胸前繡著嬌艶牡丹花的改良式旗袍,髮髻高挽,氣質高雅,又不失時尚。她敍述作品起因於,有著大家族的她,每年五月,三代五家的母親們一定歡聚共度母親節。疫情打斷了共度母親節的歡樂。她也深感疫情中,多少家庭失去了母親,留下了陰影,養老院更是重災區,因此提筆,送了電郵給在養老中心工作的姐妹,促成了養老院舉辦了疫情時期不一樣的母親節。院中老人,隔著玻璃窗,用電話與家人共度了溫馨特別的母親節。

   梓櫻並記錄,一群母親們,自動自發,齊心協力邊集資,邊找貨源。將當時非常短缺的防護物資,捐贈給前線抗疫的醫護人員。文筆流暢優美的梓櫻寫下《傳遞感動的母親節》的故事,並附上多張現場的照片,更加生動感人。

    前會長周勻之說,疫情後,二件事大增,一為大量的垃圾郵件,多為推銷墳埸,二為電郵大增,多是殯儀館的廣告。「看來眾多人關心我的後事。」因此決定二大事:「視死如歸,為國捐軀」。死後將大體捐贈醫學研究,貢獻美國。周先生發言精簡,風趣幽默,豁達開朗,悲天憫人的人生觀令人佩服。

    以《大愛之歌》一文在「戰勝病毒,堅強面對」徵文比賽中,榮獲冠軍得主潘為湘,家中多人行醫。他將醫生家人,提供的素材,寫下了唐醫生真實,打動人心的故事。

     唐醫生在搶救染疫病人時,自身也受到感染。唐醫生在春寒料峭,沒有暖氣車庫中,自我隔離。康復後,不顧同僚勸阻,立即返回醫院,加入扶病救傷行列。唐醫生並且延後婚期,犧牲假期,在抗疫第一線上,照顧病人。潘為湘以他的生花妙筆,記錄了疫情間,白衣天使的故事,歌頌人間大愛,讓大愛之歌響遍大地、人間。

    得獎無數,散文,小說都擅長的南希,手捧著新書愛不釋手,讃賞編的秀美,感謝協會的溫暖、正能量,將老、中、青三代的文人凝聚一起。她並分享寫散文及小說創作,不同的心理路程及經驗。她用鋒利的文筆,來反抗疫情,在寫作過程中,治癒自己對無頭巨獸新冠病毒的憤怒。

    文學底藴深厚的梅振才先生表示,在孤獨寫作的道路上,得益於作協文友們的陪伴,每次開會時,文友互相問好,加油,感覺特別激動。

   在一年多避疫宅家期間,編完並出版了《蘭亭序集字詩書集》、《詩詞格律讀本》、及《梅振才詩集》三本書。並將多年在報刊上發表的散文,選編一本《情繫三山》。梅先生勤奮好學,治學嚴謹的精神令人佩服,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趙洛薇,自謙擅長文筆,卻不擅言詞。提及在疫情中,下鄉避疫期間,感受大自然美景,及鄰居友人溫暖照顧。她將這世紀大災難中,親身經歷及深刻的感受心得,寫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她言詞誠懇,真情自然流露,令人感覺平易真實又親切。

   今年連獲海外華文著述獎人文科學奬佳作,及漢新文學獎散文第二名的顧月華女士,對自己產生反思,鼓勵自己要更加勤奮努力,把眼光放遠,思路更寬廣。將自己曾親身經歷,苦難,動盪的時代,用文人的利筆,記錄下來,為中華民族歷史作見證為己任,積極努力繼續地寫下去!顧月華女士由她任職導演的公子陪伴下前來。她上臺說話時,公子認真地錄影。孺慕之情溢於言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新冠肺炎抗疫》,作者蕭康民,讚揚本集印刷設計精美,內容豐富。更感謝石文珊教授、前會長李秀臻二位編輯,及趙淑敏教授、前副會長陳九老師的指導。他也緬懷離開我們的三位會友,深感幸運地能站在這,鼓勵會友們勇敢地繼續前行!

     特來捧場及探望文友的濮青女士,從紐澤西輾轉幾趟車到法拉盛,還迷了路。她在疫情期間,在家欣賞珍貴美麗的百香花開心無比,不料一度咳嗽,呼吸困難以為自己染疫,就醫後確診是對百香花敏感,也是一幸!

    正如前會長李秀臻在結語中道出:「這本書是集所有會友們心血共同完成的,也是一本不可磨滅的記疫書」。

    紐約沒有倒下,它始終沒有失去希望。

記錄歷史的足跡

/石文珊(《行過幽谷 紐約記疫》主編之一)

石文珊教授

這本合集的啟動力量,是歷史學家李又寧教授治學方法的啟示。她說,要「捕捉行進中的歷史」。疫情持續15個月後,我們決定出一本合集,把這段經歷用文學的表現手法,將它記載下來。紐約是全球疫情打擊最嚴峻的地點之一,新冠肺炎也是911之後紐約人經歷最大考驗的歷史事件,死亡人數多得多,打擊面更廣,每個人都受到威脅。互聯網中許多對疫情報導記載的網誌,不斷更新傳遞海內外疫情的消息。但我們覺得應該要做一本實體書,用白紙黑字印出來,拿在手上感到承受這個疫情的重量。

歷史的記載又有兩種,一種是大歷史敘述(grand narrative), 是官方記載的,以宏觀的、國族角度書寫歷史的進程和發展。在這個疫情裡,我們不斷接收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CDC的報告和指示,我們也聽州長Cuomo每天的簡報,這是大歷史敘述。

但是對於這麼大範圍的、全球性的、可以說是每一個地球人都受影響的巨災而言,大歷史敘述是遠遠不夠的。這時我們仰賴小歷史敘述來補足大歷史敘述的不足。小歷史敘述是個人敘述、是社區敘述,是微觀性的解讀歷史。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個的個人的遭遇,有面貌、有場景、也有故事。它帶來多元化的視角,豐富了大歷史的一言以蔽之。因此,我們徵求稿件後,得到了作者們踴躍投稿,共收入42篇文章,帶來了這本合集。

其中,趙洛薇寫逃避瘟疫,匆匆從紐約市駕車出走,奔向鄉間的桃花源去避難,出城沿路的景象,氣氛真像是一個災難片的現場。劉馨蔓寫夫妻分隔兩地,在疫情間先生因隔離出現精神狀況,她在憂心之中焦等待跨域會合,兩人相見,猶如浩劫餘生。我們看到陳均怡從母親的角度,蘇彩菁從同僚的角度,分別描述自己的醫生兒女和護理師朋友希拉蕊在急診室浴血奮戰的艱苦狀況。希拉蕊護士在急診室夜班連續奮鬥了一個月後不幸染病,甚至立下了遺囑交代後事,最後全憑意志力戰勝了病毒。陳均怡的醫生女兒已經懷孕,卻在腥風血雨的急診室中冒著染疫危險救治病人,最後她誕生一個健康美麗的寶寶,完全沒有受病毒或疲憊影響,讓做母親的跪地謝天,也令讀者感動不已。此外,曾慧燕寫注射疫苗後的嚴重過敏,應帆寫在非常時刻的日常作息,包括在日趨嚴重的暴亂事件裡想買槍保護自己身家性命,這些都是個人獨特的經歷,又能引起共鳴和會心。

同時,這本合集也是一本傷痕之作。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這場瘟疫的幸存者,這本文集也是一種幸存者文學,刻著傷痕的書。我們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可是我們的文友、鄰居、親友、同事卻凋零了。不管他們是否染疫而亡,這個時期的死者似乎都特別孤獨,死亡也帶有了不同的苦澀意味。第三章的「哀歌輕輕唱」為這些亡者和身邊人致意,寫出來後有紓解的感覺,我們知道,苦難不應該放在心裡壓住自己,而是放到世界上來,讓大家一起分擔。陳九寫的《昨晚,湯姆叔叔跟我道別》,就是一篇感人之作,湯姆叔叔雖然獨居沒有家人,但身邊的鄰居就像親人一般圍繞著他,直到他往生。讀罷暖流迴盪。

最後,這本合集是一本療癒之作。在迫使人們隔離、懼怕的瘟疫時期,文友們還是自強不息,讀書寫作,培養嗜好;更有人開始外出旅行、聚會,頗有學開車時「大膽駕駛,小心上路」的精神。本來我對這些稿件感到困惑,為什麼文友們寫了一些跟疫情不很貼近的事情呢?但最後我明白了——這是人的本能,把握當下,尋求幸福和快樂的時刻。也體現了人性不被瘟疫打敗的積極樂觀。在思索療癒之道時,我特別要引述兩位作者的作品。她們走進歷史中去找古人的智慧,給我們參考。剛好她們都是歷史學者——真不是巧合!

趙淑敏教授寫17世紀時黑死病籠罩英國,英國小鎮Eyam成為災區,但全村選擇自我犧牲,自我封閉,使病毒隔絕不向外傳播,四周鄰村則以生活物資支持他們。一年多後,全村800人有260人死於瘟疫,但他們犧牲自我,保護大眾的精神留存至今,令人敬佩。李又寧教授則在閉關自守期間爬梳古代典籍,找出古人對瘟疫的觀察。從醫學寶典、哲學和文學作品裡,鑽研出華夏民族從遠古以來累積的抗疫防疫智慧,總結出增進免疫力的養生強身法,飲食和烹調方法,適用於當代的我們,至為寶貴。比如她說,寒冷與濕氣時導致生病的源頭,多吃薑和醋可以增進元氣。此外,古人所說的心中有正氣,頭上有太陽,也就是說多曬太陽,增進正能量,可以補強人體中的免疫機制。這些都是抗疫的基本準備。她自己也履行不輟。

總結一下,這本小書希望大家還喜歡,不吝賜教!對了,有些錯字沒有校對出來,十分抱歉!今年我夏天在台灣跟秀臻到出版社,看到這本書剛印好,熱騰騰的接到手上,很開心!回家給我那102歲的父親獻寶,他花了三天看完全書,給我一張單子,上面列出了他找到的一些錯別字。父親在97歲時獨立出版了一本中文字典,語文功力不凡——我說,老爸,下次請你當校對喔!

謝謝大家!

本會消息

會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