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波士頓 / 李曄
(圖片:李曄提供)
初訪波士頓早在1999年。那時我們已經從德國來美國兩年了。來美國的首站是亞利桑那州的圖森(Tucson)市。一年以後先生換了工作,我們又去了紐約長島。比起到處是仙人掌和墨西哥式建築的圖森和高樓林立、街道狹窄逼仄的紐約市,波士頓最像歐洲,典雅中又不失浪漫。
遊覽波士頓的時間僅有半天,主要在哈佛和MIT所在的劍橋區域。查爾斯河橫跨劍橋區,河上的大橋也稱劍橋,都是表現對英國劍橋大學的崇尚。位於查爾斯河岸,哈佛最早的一個歐式紅磚建築群可以說與劍橋大學的宿舍樓非常類似。而樓群中心的高塔則是受了牛津大學基督教堂的一座著名的塔樓的影響。MIT和哈佛僅相距兩英里,步行就能走到,它的標誌性的石柱建築更像古希臘風格的。查爾斯河岸的公寓樓淡黃色的石磚結構,陽台有黑色鐵雕欄,像極了巴黎建築,在河邊漫步,很有走在塞納河畔的感受。那天先生的老同學請我們吃了波士頓的特產大龍蝦。歐洲風情和大龍蝦成了我對波士頓最初的印象。
去年我們遷居到波士頓的近郊。波士頓的郊區樹木茂盛、池塘眾多,頗似長島,在此定居有種重回故地的喜悅。
遷居麻州兩個月後,我們才去逛市區,那已經到了金秋的季節。時隔二十三載後再遊波士頓,內心十分感慨。這次我們去了市中心,沿着著名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探尋這座歷史名城的遺迹。波士頓是美國的發祥地。沿着「自由之路」的兩條紅磚線,每走幾步,都能遇見一個有故事的景點。我們從Boston Common――這個1634年建的美國最早的公共公園出發,公園對面是高聳的公園街教會,建於1809年,許多歷史名人曾經在此聚會,教會後的墓園也是他們中的不少人的安葬之所。來此緬懷的遊人絡繹不絕,墓園裡還有身着十八世紀服裝的人與遊人交談。西方的墓園並不顯得陰暗淒慘,有的教堂設有墓地,比如英倫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既是新國王加冕的地方,也是皇族安葬的所在,這應該和基督教靈魂不死的教義有關。
在「自由之路」上,也可以看見波士頓新、舊州議會大廈。「新」州議會大廈自1798年啟用以來一直是麻州政府的所在地。這座大廈氣勢恢宏,紅磚砌成的七個拱門之上是十幾個大理石柱子組成的觀望平台,屋頂有一個如金色圓蓋般的塔。「舊」州議會大廈與之相比顯得普通一些,然而卻更負盛名。「舊」州議會大廈見證了美國大革命的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776年7月18日,《獨立宣言》就是在舊州議會大廈的陽台上首次被宣讀的。這棟大廈是座三層高的紅磚樓房,面朝廣場的黃色陽台也只有一扇大門的寬度。但就在這不太起眼的陽台,1976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和腓力浦親王出現在這個陽台上,英國女王在此向波士頓市民頻頻招手示意。在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宣言》的宣讀地給現今的美國人民祝福確實別有意味。現在這座紅磚樓房被周圍的高樓大廈所包圍,左右是青石磚結構的厚重典雅的大廈,後面則是閃着藍光的玻璃墻的摩天大樓。這種古典與現代結合得相得益彰成了波士頓建築的特色。沿着「自由之路」,也能遇見十七世紀的老酒館、古老的老街角書店和十八世紀的牡蠣餐廳。最吸引人的是十八世紀開放的商業廳Quincy Market,裡面有百家店舖,賣各種小吃和其它物品,熱鬧非凡。在商業廳廣場有幾個年輕人在跳街舞,並熱情地邀請觀眾參加,與他們共舞。一路走來,看到有人吹愛爾蘭風笛,有人拉小提琴,有人邊彈吉他邊歌唱,這些街頭藝人為城市帶來了活躍的生活氣息。我們原路返回時已是黃昏時分,華燈初上,現代與古典相結合的街道給人夢幻感。
波士頓是個鬧中有靜的城市。如果你想享受自然,哈佛大學的阿諾德植物園(The Arnold Arboretum)是個好去處。這個在市中心佔地二百五十畝的植物園有着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全面、記錄最完整的木本植物群落之一。如果你想靜靜地欣賞藝術,波士頓美術館絕對是最佳選擇,從古至今的世界藝術精品薈萃於此。我們決定去這兩個地方是不久前的事情。波士頓的冬天來臨了,每天不到下午五點天就黑了。初冬季節,忽然有兩日回暖。我們想這或許是嚴冬前最後的暖日,必要珍惜。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我們來到阿諾德植物園。過了冬至逛植物園絕對不是好時候,但只要有光、影和線條就是美的。各種形狀的古樹在陽光下將影子投向大地,大樹枝椏上的藍天白雲,樹幹下連接着同樣線條的樹影,樹縫間漏出的白色的日光,形成了天與地相連的完整奇特的畫面。古樹各式各樣,畫面也變化呈現不同的韻致。偌大的植物園樹種繁多,松科植物依然茂盛如瀑,日本紅楓在其它楓葉落盡後仍然傲然地燦爛着。但植物園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這種繁盛與璀璨,而是入冬後的清幽韻味。行至一側是青石高牆的路上,但見攀爬於石牆上的植物已呈凋零狀,黃色的落葉散落於牆角,路的另一側樹的枯枝上有幾片橘黃色的葉子在風中搖曳。此時,忽然傳來了古箏的聲音。環顧四周,竟不知來自哪裡。園子實在太大了,無從尋覓。此情此景與這悠悠的琴聲配得太和諧了。那一份清冷、幽雅令我不忍離去。到了中午,起風了,綠草地上的落葉成群地滾動;一陣小龍捲風吹過,落葉在空中盤旋着向我們撲來。離開植物園,午餐後我們去了波士頓美術館。在美術館左前方的一片草坪上擺放着一塊玲瓏曲緻的太湖石,前面有一個牌子介紹太湖石的來歷。「今天跟中國元素好有緣。」我內心喜悅。
我們在美術館足足呆了五個小時。讓人驚喜的展品實在太多。埃及館一件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左右的珠網連衣裙精緻而凸顯女性線條美,至今看來也很時尚,現代的女子晚禮服應該有不少能從這件找到相似的淵源,但不可能再有這般用七千個珠子串成的精工巧製。在羅馬館,有全美國最大的羅馬雕像,是公元前一世紀的作品,三米多高,由五種不同的大理石製成。古羅馬神話中眾神之王朱庇特的妻子朱諾被雕塑得生動逼真。雕像1904年被一個美國人買下,從意大利運往美國,經過修復屹立於此已經是個奇蹟。在所有的展館中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中國館,手工製品從仰韶時期的陶器到清瓷,幾乎涵蓋了每一個朝代。館裡人不多,可以細細端詳品味商青銅器的古樸,漢玉器的高貴,唐三彩的絢爛,宋瓷的淡雅和清花瓷的俊秀。中國館樓下是個特別展覽,是翁同龢的後人翁萬戈先生捐贈的藝術精品展。作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翁同龢是傑出的書畫名家,喜愛收集文物,翁家從翁同龢的父親起一直到幾代後人都是收藏家。2018年,作為學者、藏家和電影製作人的翁萬戈將家藏的中國書畫兩百三十五件藝術品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館。翁萬戈先生2020年過世,享年一百零二歲。這個翁氏家藏精品展的中英文說明寫着:「此展覽也向他致敬,緬懷他在傳播中國藝術時的慷慨精神與強大的感召力。」看到這段話,我眼睛濕潤了。在美國教授中國語言、文化二十餘載的我深知海外華人在為中西文化之間架設橋樑付出了多少努力。
從美術館出來,天已經黑了。一輪明月出奇地大而圓,讓我不由地想今天是甚麽特別的日子。路邊的幾株白月季花在風中搖擺。行駛在波士頓的街衢,觀賞波士頓夜景。這裡的樓房形狀各式各樣,且房間多有落地玻璃窗。你看,這座大樓應該是學生宿舍樓,宿舍外的走廊的牆乾脆就是一面玻璃,可以看到玻璃牆下等距離地放着一張張桌子,有幾個學生各自坐在桌子前面自習;走廊後有的宿舍的門是敞開的。這棟像是公寓樓,玻璃牆裡是個健身房,有人在跑步機上跑步,也有人在做其它器械運動。過了這條街,又是另一番景象:連片的歐式紅磚小樓,每個門洞的大門前都有石階,石階兩側是黑色雕花的鐵護欄,燈火通明下的油漆大門鑲嵌在石雕門框之間,頂端的石雕呈半圓形。油漆大門上有房間號碼和銅把手。這景象像極了我們以前在德國城市看到的街景。形形色色建築的燈光製造了夜的輝煌。歐式大廈的頂部閃着厚厚的光暈,整座大廈好像金色籠罩下的殿堂,而摩登玻璃高樓的萬家燈火使得整棟樓變得光彩眩目。城市中間的查爾斯河的燈光的倒影與隔岸建築閃爍的亮光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靈動和浪漫。可惜沿岸行駛的時間太短,來不及細細品味水邊的景致。這時,我回想起了三個月前在朋友的波士頓的公寓看到的景象。
她的公寓在東波士頓港口邊上,緊貼着公寓樓下面是沿着水邊的棧橋,從她家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對岸錯落有致的波士頓市區的主建築。她說,新年夜的時候,可以從這兒直接看到煙花綻放在地標性建築天際線的上空。這位朋友實際是我們在波士頓郊區的一個近鄰。為了體驗市內生活,他們幾年前買了這個公寓,每星期來此度週末。受朋友之邀來他們的公寓玩兒了一天。公寓樓一層的公共設施有健身房、會客室、烤肉觀景的休息室,方便看書學習的桌椅、沙發隨處可見,讀書會友都很方便。靠海的一面牆是玻璃的,海港美景盡收眼底。公寓樓外不遠處停泊着一艘舊式輪船,有着高大的掛帆的桅桿。這是個由舊式輪船改造的水上餐廳,內有三個定製的紅木酒吧,主要提供各種雞尾酒和牡蠣等海鮮。顧客可以一邊享用牡蠣和雞尾酒一邊觀景。對岸就是市中心的主建築群的天際線,港灣有帆船、遊艇和激起白色水花急馳而過的快艇。一輛小型艇停泊靠岸,上有白色的頂蓬,藍色的船身上有「Water Taxi(水上出租)」兩個白色的大字。朋友說乘坐Water Taxi去市中心的商業區,或者走水上的旅遊線都很方便。「當然家門口的地鐵也很便捷。」朋友補充道。我們走在石磚鋪就的寬闊的海港步道,沿途設有不少小桌椅。朋友說,這裡最熱鬧的是清晨和黃昏。公寓樓以年輕的家庭居多,清晨不少人在這兒跑步,黃昏的時候一些情侶喜歡拿着酒杯坐在路邊的椅子上飲酒或憑欄遠眺。年輕的父母也喜歡帶着孩子來海港步道旁邊的小公園玩耍。僅僅在這裡逗留了半日,我已經感受到這個城市充滿生機的活力和濃郁的生活情調。這是一所眾所周知的古典城市,同時隨處又盪漾着海的氣息――那是一種開闊與自由的味道。
「看,前面的月亮多大、多圓,今天有月全食。」先生話打斷了我的思路。我們的車已經開在行出市區的大路上。車窗外可以看見極圓極亮的月亮。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有月全食。想起了這兩天微信群裡時常提到這個話題。難怪剛從美術館出來時,被那完美的圓月吸引,當時想着今天應該是陰曆月的十五日,故而見滿月。卻沒想到今晚月亮、地球、太陽將完全在同一直線上,月亮將完全走進地球的陰影中,呈現難得一見的古銅色。此時的月亮還是明晃晃的,與馬路兩邊的燈火相輝映。馬路邊是一棟三個半圓形相連的紅磚建築,像個形狀特異的古堡。與它相鄰的樓房像一艘大船,金光閃閃,有縮小版的鳥巢的感覺。都已經駛出市區了,沒想到還能看到如此繁華的景象。月亮還在繼續走在與地球、太陽呈一線的軌道上,我的人生軌迹在來美國二十幾年後轉到了波士頓,在一個將出現月全食的夜晚再次與這座城市交會。(本文曾刊載於《香港文學》2023年2月號總第458期)
作者簡介:李曄,北京人,中國古典文學碩士,中國當代文學博士。1997年移居美國。1998至1999年任紐約長島《郊點》雜誌記者。自2000年至今曾在美國三所大學任教,現為美國南卡州科克大學終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海外華文文學、漢語語言教學。出書兩種,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散文四十餘篇,有六篇散文被選入不同的散文集,為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