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族移民文學獎(小說)

(第三名) 百樂餐 /李逸萍

*評審趙淑俠:這是一篇別出心裁的小說型式,借用「百樂餐」,表現出不同移民的文化鄉愁,很好。

*評審陳九:當有些人在講述移民生活的坎坷時,這部作品則描繪了一幅理想國似的移民生活畫面。作者用浪漫的象徵手法,以食品代表不同族裔文化,展示了華裔移民與其他族裔的相互溝通,相互融合,相互分享生活的悲歡離合。作品營造的和諧環境讓讀者沉思,當我們堅持某種執念時,能夠得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無形的壓力。而遠離所有並不代表我們本意的歷史負擔和政治紛爭,拋開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化偏見後,我們才能生活得美好!作品內容豐富細節生動,結構節奏鮮明,可讀性非常強。

*評審陳漱意:藉由百樂餐potluck,凸顯美國大熔爐melting pot 的形象。每一道菜式後,都有一則溫馨動人的故事。作者如數家珍地細細交代,自自然然牽出這次徵文「移民」的主題。篇頭和結尾,寫小時候跟著家裡的阿祖,把一碗飯菜,放入一位僧侶的手心上,對比百樂餐,出奇的點出中西方思路的不同。八千多字的短篇,環環相扣,緊湊,卻有一份自在的灑脫,寫得曼妙可喜。

  小時候,我曾經跟著捧著一碗菜飯的阿祖走,走到廟口前,看著阿祖真心誠意的把這碗菜飯放進一位僧侶的手心上。沒有人知道這位僧侶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路過的僧侶是童年記憶中的一個謎。

  長大後,我了解行腳化緣是一種修行的方式。

  旅遊普及化的今日,曾經是修行的行腳路線,轉變成了旅遊景點。日本的熊野古道,法國和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這些路徑不再只是教徒的專用道。走在朝聖路上的行腳者,有許多是面臨中年危機的族群,這是現代人藉由一歩一腳印的體驗,尋找生命意義的方式。

  我的中年危機來得比醫學報告的年齡群還要早。面臨30歲的我,無法擺脫厭煩疲倦的生活態度,索然無味的生活情緒,讓我提不起勁兒面對眼前的一切,也讓我對未來失去了憧憬與嚮往。在每下愈況的趨勢中,我決定出走以重新建立生活的原動力。

  年過30才去美國遊學的決定,讓我的父母親聽了後,愣了好久。

  在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第一年,凡事從新開始,從頭學起。就連搭公車和買菜也成了值得學習的大事。上學時,我認真學習講美國人講的英文。放學後,我細心學習過美國人過的生活。隨後,從遊學生活走進婚姻生活,正式踏上移民的路程。

  生活中,最難回答的問題,也是最常被問起的問題,

  「移民生活真的有比較好嗎?」

  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總是讓我連想起,我所經驗過的美國百樂餐(Potluck)。百樂餐是美國社會中常見的交誼活動,參與的人各自攜帶食品前來聚餐。藉由個人分享的美食,促進團體的情感。移民日子裡的百樂餐,讓我品嘗到許多寶貴的生活故事。

煎餃 (Potstickers)

  自從有記憶以來,吃完年夜飯後,爸媽開始清洗碗盤,擦地板,擦桌子。大費周章的前置工作,為的是準備包餃子。年紀大了點兒後,我也加入除夕夜包餃子的陣容。幾年後,爸媽把餃子皮和餃子餡兒放上桌子,留給我們姐弟四人包辦。我們總是在除夕夜裡,包滿一百個餃子。元旦當天,我和弟弟們總是爭先恐後的急著要吃昨晚包好的餃子。

  這一百個餃子,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代表了各種不同的涵意。童稚時期,這一百個餃子象徵著百事大吉。年少輕狂時,想到的是百戰百勝。在人生旅程中,跌過幾次跤後,一百個餃子成了百折不撓的自我鼓勵。 隨著年紀的增長,吃著這些餃子,總是百感交集。

  移居美國後,包餃子成了我一解鄉愁的活動。坐在書桌兼飯桌前, 慢慢走進記憶的隧道,一路回到家鄉。隨著浮現在心海的影像,依樣畫葫蘆,細心的準備餃子餡兒,用心的清理桌面,勤快的包滿一百個餃子。

  遊學期間,百樂餐師生派對不僅是異鄉學子分享家鄉美食的派對,也是老師為國際學生介紹美國飲食文化的餐宴。蘋果派,布朗尼,披薩,香煎起司三明治……等等,讓人驚喜的不只是美食,還有生活故事。老師們所分享的百樂餐,各自隱藏了家傳的食譜秘方,各別記載了無可取代的童年往事。

  遊學期間的百樂餐經驗,讓我愛上了這個充滿美味與故事性的美國習俗。由於冰箱裡總是有我所包好的冷凍餃子,油酥金黃的煎餃不僅好吃,好看,也好攜帶,理所當然的成了我的百樂餐招牌菜。

  進入醫療保險公司工作後,我發現我的部門每隔6至8個星期,就會舉行一次百樂餐派對。派對當天上午11點左右,同事們陸續把帶來的餐點食品放在百樂餐桌上,與大家分享。我很快的發現,舉行百樂餐的當天,所有的同事都有很好的心情,不僅話多了,笑聲也特別響亮。

  面對上班後的第一個百樂餐派對,讓我覺得有點緊張。原因是,鄰近公司的兩間中式餐館都賣有煎餃,就連附近的日本料理和一間韓式烤肉館的菜單上也有煎餃這項食品。我開始猶豫不決,無法確定煎餃是公司百樂餐派對的最佳選擇。

  當我的同事安妮前來問我,將準備什麼食品時,我對她解說了我的顧慮。她一聽見煎餃,馬上對我說,「拜訪你一定要帶煎餃。我們要吃餐館裡買不到的煎餃!」

  或許我的同事都是日行一善的好人,我的煎餃為我帶來了許多讚美。讓我再次對我的百樂餐招牌菜感到有信心。

  在一次百樂餐派對中,安妮和瑪莎問我,我所做的煎餃是否具有獨家秘方?

  我老實地回答,「沒有秘方,只是照著我爸媽的方式料理。」

  一日,我正在廚房裡忙著,我先生看見客廳裡的書桌兼飯桌被我擦得好乾淨。他走進廚房,看見我正在切菜,一鍋絞肉就擺在我的右手邊。於是,他順口說,「你又想家了?」

  我感到十分好奇,粗枝大葉的他,怎麼會知道我所隱藏的心思呢?

  「你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問他。

  「因為你在包餃子啊!」他順其自然的回答。

  原來,我所做的煎餃確實有與眾不同的獨家秘方。

越式炸春捲 (Vietnamese Fried Spring Rolls)

  安妮是我在公司裡結識的第一位朋友。還得記上班的第一天,我十分緊張,雖然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十分有把握。但是,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卻沒有太大的信心。倒不是擔心自己不會講,而是擔心別人會聽不懂,聽不懂我那夾雜中文口音的英文。

  對自己有把握,對別人沒信心。這種心情經常出現在我的移民生活裡。

  安妮前來自我介紹後,她的熱心與熱情讓我們立即成了好朋友。第一天上班就有好朋友,舒緩了我的緊張情緒。

  安妮告訴我,她的兩位父母親都會講一些簡單的中文,她的爸媽在越南曾經上過中文學校。1979年,安妮和家人搭船抵達位於馬來西亞的難民營,後來才到了美國。這一段艱辛的成長過程,也讓她錯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通常,安妮早上8點就會到公司,一到了4點,必定準時下班。因為得趕著去接兩個孩子回家。她的電腦桌上,擺滿了全家福和兩個女兒的照片。

  但是,我發現,舉行百樂餐派對的當天,安妮總是遲到,10點過後才會出現。這個行為,讓我感到很奇怪。她對孩子的事,向來不馬虎。到底為了什麼,讓她延誤下班接女兒回家的時間呢?

  有一次在會議室裡的百樂餐桌前,大夥兒手上拿著紙餐盤,有說有笑的排起隊來,準備用餐。一位同事,手上捧著裝滿食物的紙餐盤,一邊走,一邊從餐盤裡拿起了越式炸春捲,咬了一口,香味四溢,每個人都轉頭看著這位邊走邊吃的同事。

  油炸過後的酥脆,飄散出一股清新的香甜。撲鼻而來的新鮮美味,彷彿可以聽見油鍋炸春捲的滋滋聲。

  站在我前面的瑪莎,轉頭對我說,「她(安妮)早上剛炸好的春捲。」瑪莎的臉上浮現出一股尊敬的神情。

  越式炸春捲是安妮的百樂餐拿手好菜。越式炸春捲和中式炸春捲很相似。但是,安妮的炸春捲讓我品嘗到越氏炸春捲所獨具的特色。原來,中式和越式炸春捲的相異處在於——麵粉皮與米紙。越式炸春捲,在油鍋裡炸的是用米紙包成的春捲。中式炸春捲吃的是,用麵粉皮包成的炸春捲。

  用米紙包的春捲,炸起來香脆酥鬆,吃起來清香爽口,不油不膩。但是,一定得趁熱吃。米紙做成的炸春捲,放久後,完全失去香脆可口的特色。

  就在安妮詳細地為我介紹她的拿手好菜的同時,我逐步了解,原來,百樂餐派對的當天,安妮遲到的原因是:正在家裡炸春捲。

  「為了提供最佳口感的越式炸春捲,讓你擔誤了下班後接女兒回家的時間,我們真是太感謝你了!」看著我唱作俱佳地說著,安妮哈哈大笑了起來。

  隨後,她說,「其實,我這麼用心的準備越南炸春捲,是希望這道越南菜,能夠提昇越南人的難民形象。」

  安妮繼續說,「我做的炸春捲,人人愛吃。這道精致可口的小吃,讓同事們了解到越南人的精緻美食文化。」

  安妮曾經說過,她很愛美國。因此,她會盡一己之力,讓美國也愛越南。現身於百樂餐桌上,當日清晨現炸的米紙春捲,讓我體驗到安妮的用心良苦。安妮的炸春捲也擴展了我的想法,種族與國籍不應該是單一的選擇題。生活在世界村裡的現代公民,不應該被狹隘的種族與國藉的區分觀念而局限心中的愛。

墨西哥烤起司玉米片(Nachos)

  兩個體型巨大的女人,並肩站在一面大鏡子前,一邊洗手,一邊相互聊了起來。一看見我推開大門走進洗手間後,這兩個女人隨即改變談話的音調,開始大聲講起了怪腔怪調的英文。從水龍頭下傳出的淙淙水流聲,也掩蓋不了這兩個女人裝腔作勢的聲調。

剎那間,我一頭霧水,就在試著找出頭緒的當頭兒,凱倫剛好上完廁所,推門走出,就站在那兩個女人的旁邊。

  凱倫直截了當的對著他們倆人說:「女士們,你們也該閉嘴了吧!」

  這兩個女人一臉不高興的把水龍頭給關了,轉身抽了張紙巾擦手, 一前一後,慢吞吞地流輪走出洗手間。

  洗手間的大門關上後,凱倫對我說:「樓上的洗手間在維修,他們倆人才到我們這層樓來。」

  凱倫接著說:「別把他們所做的蠢事放在心上。」

  洗完手,她隨後離開。洗手間裡只剩下我單獨一人。

  這個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兩個女人是在嘲笑我:嘲笑我所說的英文。

  接著,我為這樣的社會現象感到十分悲哀。以外語腔調講英文的人,是具有多種語文能力的人。但是,卻成為被嘲弄的對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文化呢?或許,這並不是文化,而是政治。政治摧毀文化的現象,自古有之。

  在洗手間裡見義勇為,是凱倫給我的第一個印象。

  凱倫的話不多。她總是安靜的坐在電腦前,專心工作。8點上班,4點下班。不遲到,不早退。不藉機偷懶,不藉故請假。可以說是公司裡的模範員工。

  在公司待了一年後,受到主管的鼓勵與肯定,我順利通過升遷的甄選。換了一個新座位,換了一張新的工作證,也換了一台電腦。升職後的第一天,當我看見桌上的一小疊保戶檔案,高興得差點兒笑出聲來。這一小疊檔案,大概是我以前工作份量的三分之一。興高采烈的開始上班後,才發現,這些全是資料不足或是不正確的檔案。我必須先查詢後,才能更新保戶資料。這個發現,像一陣龍捲風似地吹散了洋溢在嘴角的喜悅。焦頭爛額之際,凱倫來到我身旁。

  「恭喜升職!如果你對新工作有任何問題,你可以問我,我一定會盡力幫助。」凱倫微笑的對我說。

  我開始提早上班的時間。早上6點半,我專心的坐在電腦前,查閱整理當日的工作內容,把複雜的檔案挑選出來。等凱倫到公司後,再向她請教。如此一來,我才不會斷斷續續地從中打擾她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她不會因為我,而延誤下班的時間。

  一天,我的小組長艾美前來告訴我,凱倫10點才會到。接著連續好幾天,凱倫優秀的工作態度轉變成遲到早退,不但影響到她向來良好的工作績效,同時也擔擱了我的工作進度。

  一個下午,當我與凱倫並肩坐在電腦前,專注檢閱一份混淆不清的保戶資料,凱倫天外飛來一筆的對我說:「真是抱歉,最近我經常遲到早退,想必也擔誤到你的工作。」

  我趕緊回答:「謝謝你的顧慮。我這兒還好,如果我真的無法自己處理,我會去請教艾美。」

  我本來想藉著這個機會繼續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但是,一想到隱私權這個主題,我急速嚥下湧上心頭的好奇心,保持冷靜,沒有多問。

  沒想到,凱倫開始說:「向來都是我的婆婆幫我帶小孩。最近她的健康狀態出了點兒問題。我臨時找了一位褓姆。但是我兒子才三歲,非常怕生,不太適應這位新褓姆。」

  原來如此,我心裡想著。

  出乎我的意料,凱倫繼續說:「我兒子是我婆婆帶大的,他跟著我婆婆講西班牙語。這位臨時褓姆不懂西班牙語。我和我先生這一陣子就是忙著找會講西班牙語的褓姆。」

  原來,凱倫的先生是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凱倫和她的先生是高中同學。他們高中畢業後沒幾年,就結婚了。

  凱倫說,「我老公的移民生活,讓我了解到身為白人的優勢。我自己也體驗到墨西哥人的家庭向心力。那種家庭的溫暖,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成長過程中。」

  聽了凱倫的故事,我馬上連想到她曾經為我拔刀相助,喝止樓上部門的兩位職員嘲笑我所講的外國腔英文。

  接著,我也明白了,為什麼她為百樂餐帶來的墨西哥烤起司玉米片(Nachos)會這麼的好吃。

  墨西哥烤起司玉米片是一道普遍的墨西哥平民美食,幾乎所有的墨西哥餐館都有這一道菜。它的基本做法很簡單,打開一袋墨西哥玉米片,把玉米片倒入烤盤內。打開一罐豆泥,把豆泥灑在玉米片上,最後再灑上起司條,然後放進烤箱或是微波爐,烤到司起溶化,即可取出食用。如果添加上一些炒香的牛絞肉或是豬絞肉,則成了豪華版本的平民美食。

  凱倫曾經與我們分享她的食譜秘方,煮豆泥時添加少許墨西哥阿多波醬(Adobo sauce)。我依照凱倫的食譜料理過好幾次。但是,就是沒有她做的好吃。後來,我才發現關鍵在於阿多波醬。

  凱倫所使用的阿多波醬並不是從超商買來的罐頭食品,而是來自於她婆婆的廚房。凱倫的婆婆總是在家自製阿多波醬,料理好後,裝進玻璃瓶,一瓶一瓶裝好,讓她的孩子們各自帶回家享用。凱倫曾經說玻璃瓶裡裝的不只是阿多波醬,還有她婆婆的母愛。我想這才是凱倫的真正食譜秘方吧!

焗烤起司通心麵 (Macaroni and Cheese)

  如果有人問我:「是如何與瑪莎成了朋友?」

  我會肯定的回答:「如果你聽過她的笑聲,你就會想跟她做朋友。」

  但是,一天,瑪莎在百樂餐桌前,對著所有的同事說:「我沒有選擇的餘地,清晨6點半,整個部門就只有我們倆人。」

  接著,她放聲大笑了起來。然後,所有的人也跟著笑出聲。最後,她跑到我身旁,墊起腳尖,把我摟在她的懷裡,邊笑邊說:「逗你玩的!」

  這就是瑪莎:快言快語,豪放直爽。

  當我第一眼看見瑪莎時,我彷彿看見著名的喜劇紅星虎碧戈柏。他們倆兒不但面貌相似,就連講話的神情也很像。由於我和瑪莎的工作內容完全不同,因此,我從來沒有機會與她交談或閒聊,頂多只是道早問好,相互打聲招呼。其實,瑪莎說的沒錯;清晨6點半,整個部門就只有我們倆人,不成為朋友,好像有點兒違反常理。

  一天早上,當我一走進辦公室,立即看見瑪莎那張愉悅的笑臉,她站在電腦前,熱情的對我揮手示意。我直接向她走去,看見她手上拿了一張照片,一張高中生的畢業照。

  「這是我兒子的高中畢業照,這裡還有一些畢業典禮的照片。」瑪莎好高興地將一堆照片放在我的手心裡。

  欣賞這些照片的同時,瑪莎很興奮地與我分享她的喜悅:「他是我第一個拿到高中畢業文憑的孩子。」

  全美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成人擁有大學畢業學歷。雖然,美國高中教育採取免試升學制度,但是,高中畢業的比率並不是百分之百,尤其是少數民族,非裔美國人的高中畢業率向來不高。難怪瑪莎會感到如此的歡欣;她的第一個孩子拿到了高中文憑。

  聽了瑪莎這麼說,我趕緊向她道喜。我對瑪莎的私生活一點兒也不清楚,我不知道她是否結婚?是否有小孩?是否養有竉物?

  因此,我脫口而出的問著:「你有幾個孩子呢?」

  「13個!」瑪莎順口回答。

  「13?」我嚥了口口水,然後很謹慎的重複這個數字,以確定自己沒聽錯。

  看見我充滿驚訝的表情,瑪莎爽快地大笑了起來。然後說:「你沒聽錯,我有13個孩子。他們全是我贊助認養的孩子。8個在美國境內,5個在非洲。全是黑人小孩。」

  瑪莎是部門裡的元老,保持單身的她,工作二十年來,陸續贊助認養了13個黑人小孩。每一個孩子,每個月都會收到瑪莎寄去的30美元。瑪莎的贊助金確保這些孩子能夠有機會繼續上學。瑪莎的贊助金讓這些出身窮困的孩子避免為了謀生而選擇輟學。

  接著,瑪莎打開抽屜,拿出一疊照片和信件;全是學校成績單,獎狀和感謝卡。瑪莎微笑的對我說:「全是我的孩子們寄給我的信件。」

  那個時刻,我從瑪莎的臉上看見了比蒙娜麗莎還要美的微笑!

  除了美麗的微笑和爽朗的性格,瑪莎還有一項令人刮目相看的祕密武器,焗烤起司通心麵。

  瑪莎所做的焗烤起司通心麵向來是百樂餐最受歡迎的餐點。當她把通心麵放上百樂餐桌,濃郁的起司奶油香味,立即勾起所有人的食慾。不到一分鐘,就會有人毫不客氣的說:

  「抱歉!等不及了,一定得先吃幾口才行。」

  然後,拿起大杓子,挖了一大口,放進小盤子裡,小心翼翼地捧著,走回到自己的座位,慢慢享用。

  焗烤通心麵是十分普及的美國家常菜。它是許多美國小孩最愛的兒童餐,也是許多美國成人慰藉身心的餐點。焗烤通心麵經常出現在超商裡的熱食區。在乾糧貨架上也可以買的到。通心麵和起司調味包,裝進小盒子裡。就跟速食麵一樣,既便利又美味。買回家後,無須開火,用微波爐煮即可。超商打折時,一盒賣不到一美元。焗烤通心麵也可以成為餐廳裡的高級美食,只要添加緬因州的大龍蝦,或是珍貴的松露,小小一盤,可以賣到20美元以上。

  瑪莎的焗烤通心麵,隱藏了奇特的魔力。一口接一口的吃,隨即感到身心舒適,心滿意足。瑪莎所使用的魔法配料,不是大龍蝦,也不是松露。根據瑪莎的說法,她的食譜完全使用冰箱裡剩餘的食材:牛奶、奶油、巧達起司、帕瑪森起司、傑克起司、馬茲瑞拉起司……。總而言之,有什麼就用什麼,也因此,每一次她所帶來的通心麵都有不同的口味,總是令人期待萬分。然而,我總是覺得這其中必定另有竅訣。

  一天,在百樂餐會上,瑪莎悄悄的對我說:「白人無法了解,焗烤通心麵是黑人的靈魂菜(Soul Food)。小時侯,看著我媽,以感恩的心情對待各項剩餘的食品,感謝上帝讓我們有吃不完的食物。這些剩餘的食材被我媽捧在手心裡,像是珍奇異品。拼湊成起司通心麵後,以感念的心情放進烤爐裡焗烤。」

  瑪莎說完後,我也剛好吃吞下最後一口通心麵。隨後,我頓悟到:愛(Love)是眾所週知的烹飪秘方。然而,瑪莎的焗烤通心麵之所以會獨樹一幟,完全在於它那心存感念的靈魂(Soul)。

印度咖哩絞肉炒青豆 (Keema Curry)

  自從薇拉開始工作後,我不再是部門裡最資淺的員工。最新的她和半新的我,很快成了好朋友。

  薇拉曾經在其他保險公司待過,因此,對於現在的新職務,很快就表現出得心應手的工作能力。一天,她對我透露了離開上一個公司的原因,是回到印度結婚!

  「沒辦法請長假,所以我只好遞上辭呈。」薇拉的臉上流露出一股喜悅的表情,似乎還陶醉在當新娘子的歡欣裡。接著,她笑逐顏開的為我描述她的婚禮。聽了她的故事後,我才知道,薇拉雖然來自印度,但是,她的家族多代以來,全是天主教徒。薇拉的先生是她青梅竹馬的鄰居。薇拉唸完高中後,全家移民到美國。當時還沒有視訊通話的設備,因此,她的戀情完全依賴著國際長途電話。回到印度結完婚後,她在印度停留了三個月才返回美國。回到美國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著找工作,而是忙著為她的新婚丈夫申請綠卡。

  當瑪莎發現我和薇拉的交情後,一天,瑪莎前來對我說:「你還記得,當我們知道薇拉將成為我們的新同事時,大夥兒都很興奮,因為當時我們馬上連想到:百樂餐!」

  瑪莎這麼一提,我隨即記起。「沒錯,記得當時有人很興奮的說,終於可以品嘗到道地的印度餐。」我回答說。

  「對!那個人就是我。」瑪莎暢快的回應。她接著說:「已經舉行過兩次百樂餐了,她(薇拉)還是沒有帶來過任何印度美食,真是讓人失望啊!」瑪莎終於一吐為快!

  為了百樂餐這件事,我想了好幾天,想著應該如何向薇拉暗示;其實部門裡的同事都好期待她能與我們一起分享道地的印度美食。

  一天,當我們一起吃午飯時,薇拉給了我一些她母親所做的拿手好菜:咖哩絞肉炒青豆。吃了一口後,我二話不說,一口接一口的細心咀嚼,直到餐盒蓋裡的咖哩絞肉全被我吃完。意猶未盡的我,目不轉睛地開始望著薇拉的餐盒。她只好又給了我兩大匙咖哩絞肉。

  我和我先生都非常喜歡吃印度料理,每逢周末假日,我們總是坐在印度餐館裡,大快朵頤。好幾年下來,我們吃遍了市區和郊區的印度餐廳。但是,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美味的印度料理。薇拉的媽媽所做的這道美食,讓我真正體驗到印度咖哩的魔力!

  可能是看見我一副好吃的模樣,薇拉笑了起來。接著,她開始描述她的母親是如何準備如此美味的咖哩:

  「移民美國後,我媽媽總是在烹調咖哩時,回憶從前住在印度的生活。看見胡荽子,就開始講她上學的故事。聞到小茴香的味道,就聊起童年往事。烹調瑪撒拉(Masala)時,更是講個沒完,從她的奶奶講到她的婆婆。有喜有樂,有悲有苦。有的時候,她笑得好高興。有的時候,她沉默不語。我們這些兄弟姐妹對美國生活適應得還不錯,但是,我爸媽的適應力就比不上年輕人。」

  原來,薇拉所帶來的咖哩料理,隱藏了如此豐富的生活滋味!

  「這麼好吃的料理,應該擺在百樂餐桌上!」我直接了當的說。

  「真的?你覺得其他的同事也會喜歡吃印度料理嗎?」薇拉懷疑的問著。

  為了融入美國大眾文化, 每逢公司百樂餐派對,薇拉的家人總是建議她:買蘋果派或是布朗尼,諸如此類的美式大眾食品。薇拉的家人擔心,美國人法接受印度咖哩的濃郁味。

  聽她這麼一說,吃完午餐後,我拉著薇拉的手,一路來到瑪莎的電腦桌前,凱倫湊巧正與瑪莎交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成功說服了薇拉。從此,我們不僅大快朵頤薇拉母親所烹調的咖哩美味,也品嘗到薇拉母親的懷鄉之情。

餐後的故事

  四年後,我離開了這間公司。女兒的誕生,讓我在人生旅程中擔任起新的職務。專心在家養育女兒的期間,雖然生活圈不同了,但是,百樂餐始終不變。它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從朋友邀請的家庭派對到女兒學校的聚會。一盤又一盤的煎餃,被我小心翼翼的放在百樂餐桌上。前來分享的食客,有熟悉的朋友,也有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無論是誰,我總是歡喜地與他們分享這道精典中式美食,我總是熱情地與他們分享我的懷鄉情感。

  我曾經從史密森尼(Smithsonian)雜誌中閱讀到,百樂餐(Potluck)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文字記載中,大約是16世紀。然而,它的原意可以溯源自中世紀,意指行路的過客把在旅程中所接收到的餐飲當成一種運氣,意喻著有食(Pot)即樂(Luck)的感念。我心想著,中世紀的旅客大概都是行腳朝聖的修行者吧?如此的詮釋,讓我回到了童年的記憶,我看見阿祖真心誠意的把一碗菜飯放進一位過路僧侶的手心上。

  年過半百後,我逐漸明白,移民生活不過是一段人生旅程,一條修行的路線。旅程中的百樂餐,是修行路徑中的一份緣,為過路的旅人提供分享與感念的機會。

  女兒小的時候,我經常帶著她一起動手包餃子,依照我爸媽的方式,先把餐桌給擦乾淨,大費周章的前置工作,為的是準備包那一百個餃子。然後,一邊包餃子,一邊對女兒描繪在台灣的生活往事。

  女兒10歲大那年,忽然問了我一個她從來沒有問過的問題:「媽媽,移民生活有比較好嗎?」

  我老實的對女兒說:「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總是讓我連想起百樂餐的故事。」

  女兒聽了後,很有興致的回應:「我要聽你的第一個百樂餐的故事!」

  包好了第一個餃子,我開始說故事:「小時侯,我曾經跟著捧著一碗菜飯的阿祖走,走到廟口前,看著阿祖真心誠意的把這碗菜飯放進一位僧侶的手心上……」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